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讲座纪要】李安敦:“翻译”古代艺术:早期中国玻璃技术的传承与嬗变

2023-10-18 12:25

2023年10月13日上午,应太阳集团官网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邀请,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李安敦(Anthony Barbieri)教授以“‘翻译’古代艺术:早期中国玻璃技术的传承与嬗变”为题进行讲演。此次讲座由太阳集团官网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文学院张箭飞教授主持,英国剑桥大学王馨仪、太阳集团官网何叶涵担任翻译,来自37所高校以及部分博物馆、考古所学术机构的听众在线凝听《秦汉工匠》(Artisan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作者的新近研究。作为兴趣广泛的历史学家,李安敦教授在物质文化史、早期中国艺术史、技术史、埃及学等领域深耕多年,成就卓著。

讲座伊始,李安敦教授通过三组图像、器物案例,简析水月观音、童子戏鱼、采摘果实三类主题跨文化的相似性,引出“文化适应(culturaladaptation)”的主题——当物或图像传播至异域时,其原有的文化意义会为受众拒斥或接纳,甚至被彻底改写,此即“文化传译(culturaltranslation)”,而当有足够的需求时,单纯的物或图像则会在异域之地衍生为一种“文化丛(culturalcomplex)”。这也正是此讲的核心脉络: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700年间,来自西方的玻璃制品及制作技艺反复传入中国,中国是如何选择玻璃的器物特征、文化含义,使之融入其现有的文化秩序之中的?外来和本土的玻璃制品又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钠钙硅玻璃”为古代西方玻璃的主要类型,二氧化硅是其主要成分,天然苏打(碳酸钠)作为助熔剂则可将熔点降至人工可控的850-950摄氏度,便于烧造及雕刻造型,氧化钙的加入则使玻璃呈现蓝调。在介绍古代西方玻璃主要成分后,李安敦教授扼要阐述玻璃发展简史,从普林尼《自然史》记述的玻璃起源故事,到费昂斯(faience,石英砂在烧结温度不足的情况下未完全熔融形成的近玻璃态物质),再到公元前三千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明的真正玻璃制品,而公元前1450年前后,烧造玻璃的技术传至埃及,珠饰、雕像、护身符、卷芯法(coreforming)烧造的各类器皿一涌而出,直至玻璃吹制法这一突破性革命则出现在公元前75年的叙利亚。继而,李安敦教授介绍了三种玻璃制艺:卷芯法(亦称型芯法、取芯法、沙芯法)、热熔法或热弯法(slumpingorsagging)、自由吹制法与模具吹制法(free-blowingandmold-blowing)。

围绕“蜻蜓眼玻璃珠”,李安敦教授以丰富的考古出土材料勾勒出近东、中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公元前三至二千纪近东地区的眼纹珠饰(EyeBeads)到公元前2200-2000年乌尔王陵的金珠、红玉髓、玛瑙眼纹珠串,再到公元前14世纪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眼纹珠饰、公元前550-450年腓尼基玻璃珠及伊特鲁里亚金珠串饰,而及春秋战国之交赵卿墓葬之中的13颗“琉璃蜻蜓眼”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的“随侯之珠”。赵卿墓中出土的琉璃蜻蜓眼为钠钙硅玻璃,与1956年日本考古学家在今伊朗吉兰省发掘的公元前400年尕勒库提1-5号墓葬(Ghalekuti tomb I-V)蜻蜓眼项链中化学成分一致,而伊朗此地并无蜻蜓眼制造传统,李安敦教授认为这是从更西的地方制造后交易至此。由之,李安敦教授推测赵卿墓中的蜻蜓眼很可能是在腓尼基海岸(今黎巴嫩)制作,后经波斯帝国的贸易商路运往中国。战国中后期,中国工匠则研制出了以铅钡为主要成分的蜻蜓眼,并装饰在铜镜、铜壶各类器皿之上,据此,李教授以“刺激辐散(stimulus diffusion)”阐释此种现象:中国工匠反向设计一种工艺来模仿他们见过的异域玻璃。另一典例为曾侯乙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其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化学成分与古代西方玻璃相异,应为中国本土生产。伴随物的传入与再造,古埃及人以眼纹抵御邪恶的信仰意识也被部分地化入了中国的日常信仰之中,蜻蜓眼饰物所蕴含的招福辟邪异域文化力量而为中国上层阶级所青睐,这使得大部分蜻蜓眼被用作随葬品。讲演趋于尾声,李教授总结道,在西方玻璃制造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玻璃制品及其制造技术的传播经历了多次浪潮,这对中国琉璃/玻璃的工艺、形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玻璃所携的文化蕴含会被本土同化,有时则会默然消亡。因此,这些“文化适应”的物之案例,引导我们思考:在何时,在何种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异域之物所携带的技术与思想会被本土接受?何时又会被拒斥?继而教授提示出逆向省察的路径:印有汉字的中国丝绸传入了罗马帝国,叙利亚古墓亦有出土,但其对罗马艺术或罗马风格影响甚微。双向文化传译之间的差异又是从何而来?

限于时间,李安敦教授简要兼论玻璃璧与玉璧之间模仿与补充的关系、传世文献中琉璃与玻璃之别、汉代墓葬壁画玉兔捣药系列图像中的捣臼器皿材质、吹制玻璃的流传、罗纹马赛克琉璃碎片中暗藏的东汉与罗马往来关系等问题。演讲进入互动环节,作为中国文物外译译者,太阳集团官网何佳韦老师就唐及之后玻璃发展、瓷釉与琉璃等问题与教授展开细致的讨论。最后,主持人张箭飞教授邀请王馨仪朗诵波西米亚玻璃艺术家莱昂波德·布拉斯卡(Leopold Blaschka, 1822-1895)的诗篇结束这场内容充实、富有启发,意犹未尽的精彩演讲:

One cannot hurry glass

It will take its own time

If we try to hasten it beyond its limits

it resists and no longer obeys us

We have to humor it

兼具无限性与流动性的玻璃亦给听众留出深入探索的诸多议题。由章鸿钊、沈从文、干福熹等前驱学者开拓的研究领域期待多元的回应和商榷。

(通讯员:何叶涵,太阳集团官网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供稿)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太阳集团官网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5 太阳成集团tyc539(MACAU)官方网站-Made i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