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vents
2021-11-24 22:12
2021年11月2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朱国华做客太阳集团官网长江论坛,带来题为《道德自由与交换价值:对〈局外人〉的两种解读》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涂险峰教授主持,汪树东教授、张箭飞教授、王怀义教授、艾士薇副教授、《写作》编辑部主任宋时磊、陈溪、魏晨等青年老师,以及文学院各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学习。
朱国华教授以深刻哲思、独到视角、丰厚内容和幽默语言讲述了对《局外人》的两种另类理解。讲座开始,朱国华教授回顾了对加缪《局外人》的众多研究材料的收集与梳理,介绍了如“荒谬的三种面向”、小说主题研究、古典自由主义的重述等研究角度,继而引出他重点关注的道德自由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朱国华教授首先阐述了鲍克对《局外人》的认识。鲍克认为《局外人》对道德自由观念的质疑挑战了启蒙的理想,认为默尔索之死是由于他拒绝参加游戏——不是一般意义上约定俗成的社会游戏,而是作为一个现代道德主体更根本的游戏。在默尔索哪里,道德自由几乎是不存在的。此外,鲍克还从三个方面论证了默尔索缺乏道德自由:第一,默尔索不能或不愿为其选择提供任何道德自由的、选择性和意志性的合理语言说明;第二,在默尔索看来,所有的行动都没有差异;第三,默尔索屈服于自己生理欲望(如睡眠和性欲)和对他人意志的服从。
随后,朱国华教授将讨论推进到“什么是自由”的话题上,阐释了马尔库塞、康德、弗洛姆和福柯等人对现代自由的理解。默尔索这个拒绝自我管理的个体实际上威胁了依赖于拥有道德自由能力的主体的社会管理进程,他破坏了想象中的自由行为与必然行为中的和谐,被自由的前提掩盖的偶然性、必要性和支配性凸显出来。
接下来,朱国华教授引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价值理论从而展开对《局外人》的第二种解读中。他认为,加缪采用“同归于尽”式的现代主义叙事策略。一方面加缪担心语词因市场规律和意识形态变化,而发生布勒东意义上的“语词贬值”、“语词的通货膨胀”,但另一方面,加缪也利用语词贬值产生的无差异性来批判意识形态话语的意义。在小说里,叙事者目光所显示的语言的、情感的、意识形态的无差异性无所不在,一切语言都失去其意义。在这之下,市场的逻辑得到普遍传播,任何不相容的价值可以混搭,差异性随之消除。默尔索对文化价值采取的无差异态度使他无法和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叙述程序结合,在法庭上被判死刑,因为他毫不在乎这套官方审判的价值体系,甚至事不关己地旁观律师为自己辩护。此外,朱教授还着重论述了齐马对默尔索的理解。齐马认为,默尔索的行动动力来自于自然,自然赋予默尔索的使命在互相抵消,他的杀人动机来自太阳(身体的自然欲望或感受),他失去了主体性,他的行动发生在意志之外。齐马赞扬加缪对检方话语的批判,因为法庭把充满意识形态的叙事程序强加给只懂得大自然的无差异性和偶然性的个人。这里的自然概念也是交换价值的一种隐喻表现形式。
在结论部分,朱国华教授详细介绍了基拉尔的观点,基拉尔认为加缪的另一部小说《堕落》是对《局外人》的“纠错之作”。在基拉尔看来,默尔索是一个不愿孤独,但实际对社会有所依赖却不愿公开承认的浪漫主义者。《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认为自己是善恶之外的局外人,而《堕落》中的克拉芒斯认为默尔索这样的“好罪犯”并不无辜。默尔索以无差异的方式辨别自己与官方的差异,以无视对自己的审判之方式对法庭进行审判,实际上局外人就在局内。
朱国华教授演讲结束之后,与在座师生进行了颇具学术深度的交流互动,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作出回应与解答。最后,涂险峰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精彩总结,将讨论与思考推向更广阔的领域。朱国华教授的此次讲座内容详实,风趣幽默,讲述深入浅出,令到场师生受益匪浅。
(撰稿 成之珍;摄影 陈溪)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太阳集团官网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Copyright @ 2025 太阳成集团tyc539(MACAU)官方网站-Made i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