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vents
2017-06-19 09:56
2017年6月7日晚7点,应太阳集团官网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著名南管音乐家王心心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层演播厅做了题为“非遗南音的跨文化之旅”的主题讲座。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汉代以来的中原移民南迁至闽南地区,促使中原音乐文化与闽南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南音的独特艺术传统。王心心出生于福建泉州,自幼学习南管,是南管界少见的音乐全才,曾多次受邀参加欧美艺术节演出,被誉为当代南管传承与创新第一人。王心心从音乐传承与交流的视角出发,对跨文化传播进行了生动、别样的解读。
以心交心的艺术
讲座伊始,王心心请在场听众坐直身体,闭目聆听了一曲由琵琶奏出的南音,婉转清扬的旋律将现场观众引入音乐的世界。接下来王心心女士回顾了自己与南音结缘的经历,她少年时觉得“自己的世界里全都是南音”,长大后受到音乐学者王镇华、曾永义的影响开阔视野,先是远赴台湾深造,继而走向欧洲开展跨界合作。随着王心心站上更广阔的舞台,接触到不同文化传统中的音乐形式,她对南音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她认为,南音的表演性不强,它更像是一种内化的、需要用心倾听的艺术形式,强调“以心交心”,需要演奏者与听众保持心无旁骛的专注力,才能真正欣赏南音、理解南音。正因如此,南音流传至今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艺术形式,更包含着礼仪与心态的传承。
王心心向现场观众重点介绍了南管琵琶;南管琵琶不同于国乐中的琵琶,它横抱拨弹、声音铿锵有力,收放自如。从这个角度上讲,南音表演和中国书法从运气、起笔到收笔的过程非常相似,表演者在音乐气息的收放中隐藏了个人的锋芒,追求与外在环境的和谐。“和”正是南音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与精神核心,体现了南管演奏家对奉献和包容的追求。而南管和谐的演奏,也往往能让观众的情绪沉淀,重新找回宁静的心境,具有使人从“艰难疲惫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魅力”。
南音的传承与交流
“发源于中原,蓬勃于泉州,创新于台湾,延伸至南洋”,短短二十个字概括了南管的历史,但其发展历程其实并非一帆风顺。60年代,很多南音曲目由于反映情爱,一度遭禁唱;80年代后,在消费化、娱乐化的大潮中,南音不复往日的盛景,渐渐乏人问津。直到南声社在法国进行表演后,这种慢节奏、用闽南语演唱的古老艺术形式才重新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
为了让更多听众听到南音美妙、纯净的声音,王心心进行了多次创新与尝试。“以往南管的歌声讲究转音,节奏较慢,曲调要求铿锵有力;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够耐心听完。所以我一直致力于求简,尽量让南音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她提到,台湾著名编舞家林怀民老师曾给她出过一个难题——让她独自在台上弹唱《琵琶行》。没有洞箫、二弦和三弦的伴奏,只有一个人、一把琵琶,王心心不禁怀疑,“观众会喜欢听吗?”但观众热烈的反应却说明,这种演出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类似,王心心展示了非常有趣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在她远赴欧洲进行表演的时候,虽然外国听众们无法理解南音闽南话唱词的内容,但是仍然沉浸在音乐旋律中,安静地聆听“弦外之音”,给演奏家们带来很深的触动。2008,王心心与几位外国歌手共同演奏了一曲《马可波罗神游之旅》,古老的南音融入到异域风情中,却丝毫不显突兀,充分体现了民族艺术具有的文化包容性。
关于南音的跨界对谈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太阳集团官网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吴凡教授,从跨文化传播和音乐两个角度与王心心展开了对话与交流。在对话过程中,王心心进一步介绍了南音在追求融合、创新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虽然演出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现代音乐元素,但是依然很难达到观众的需求,南音目前也还一直走在寻找观众的道路上。尽管这些尝试有时并不完全成功,但王心心认为,每一次将南音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结合,都能使她有所领悟,也能在取舍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哪些元素是南音的核心特征,哪些元素能够在不同的欣赏角度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引发广泛共鸣。对这些问题的感悟推动着王心心在探索南音的路上不断前行,正如单波教授在对话中所说,她在“以修行的心态传播南音”,也开始有更多的听众在“以修行的心态欣赏南音”。
讲座最后,王心心向现场观众一一展示并演奏了南管琵琶、洞箫、四块三种经典南管乐器,并就南音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承、发展等问题与各位老师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太阳集团官网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Copyright @ 2025 太阳成集团tyc539(MACAU)官方网站-Made i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